百家号7月2日讯刘锷,今年91岁,家住莘县王庄集镇刘王店村人。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战,支持抗战,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6月26日,刘老应鲁网之约在家中接受了采访。
年过九旬的刘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爱憎分明。整个采访的过程,刘老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动情哽咽……
刘老回忆说:“刘王店位于鲁豫交界处,有徒骇河、青纱帐作天然屏障,当时村里已有党员17人,村子相对较大,村里还有自发成立的自卫队,群众抗日情绪高涨,革命基础较为牢固。在年初春,由于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盘踞朝城一带,根据革命需要,朝城县委和河南南乐县委,同一天转移到刘王店(时属朝城县)。保护两县县委成了革命的首要任务,村里就成立了农会、儿童团、青年团、抗日武装模范班、妇救会等组织。刘锷当上儿童团长,协助站岗放哨巡逻,还到各村作抗日巡回演出。俺村村民还踊跃捐物捐粮,我家就捐了二百斤粮食。”
“年1月中旬,侵华日军第32师和第21师各出动一部共计余人还有伪军一部共计1万余人,在坦克、汽车、飞机支援下,对以濮县、范县、观城为中心的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杨勇(时任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政治委员苏振华决心以特务三营营部率第9连和第10连在苏村阻击牵制敌人。从双方交战的人数来看,日军参加苏村阻击战的前后共有一千多人,而我八路军只有特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和第十两个作战连队,在撤下新兵和伤员后,共计参战的只有一百三十多人,人数上日军明显占有很大的优势,双方对比达到了十比一。特三营战士以四个排一百三十余人的兵力,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一道长城,日军最后把被俘的战士们押到苏村东南方的麦地里进行疯狂的屠杀,有八个没有被敌人给刺死的特三营战士被后来赶到的当地百姓救起,其余包括营长钟铭新在内的一百二十六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苏村阻击战最后以日军的惨胜而告终。但是人条生命换来了阻击任务完成,摧毁了敌人的合围,击毙日军四百多人,日军付出重大的伤亡后就撤出了苏村,保障了我军区及当进党政机关的安全转移,为抗日战争写下了光辉而又灿烂的一页。”
刘老先生已是老泪纵横……
他背过脸去擦了擦泪水:“这场仗,杨勇就是率鲁西军区司令部住在刘王店村刘关存和我家指挥的。还让我送过几次情报信……”
刘鄂老人又讲述说:“当时军民关系比一家人还亲,前方战士打仗,后方倾其所有支援。当时,刘王店村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医院,最多的时候,一次性住进八路军伤病员37名,分住在37个农户家中,吃饭、喂药、治病、养伤。为防止敌人突袭,在村周边修建了一部分假坟头,将行动不便的重伤员藏匿其中,晚上送窝窝头、送水。”
刘鄂老人说前些年还保存着在他家住的伤员打的饭条。
“战备物资,如粮食、医药,枪弹,当时都要分到优秀党员干部家中义务保存保护。粮食基本都送到前线和冀鲁豫区党委驻地红庙村。有一次,每人扛50斤往红庙送粮,刘鄂当时十几岁,扛不动,就用小毛驴驮斤去红庙南送粮食。村里的妇救会的妇女们没日没夜推磨面,蒸干粮,做军鞋,刘鄂清楚地记得,村里的妇女们曾一次性供应前线双军鞋。”
老人沉思着,像是自言自语:“当时,战士们受伤,营养跟不上,咱自己老百姓就把一家人舍不得吃一个的鸡蛋,都送给了伤病员保养身体”
当记者让刘鄂老人给大家说一些寄语时,老人起立庄重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忘本,作为一名老党员,有义务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勿忘国耻。希望我们都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采编一政通讯员徐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