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路

文/赵妹芳

大片大片的雪花在凛冽的北风中狂舞,枯黄低矮的庄稼已不见踪影,用土坯垒砌的房屋在飞雪横扫中静默着,茅草搭起的屋顶,仿佛难以承载这积雪的厚重。连接村庄与村庄之间的土路,白雪皑皑,人归家,鸟归巢。

天空地下,白茫茫一片。

在山东莘县通往河北大名的土路上,茫茫白雪中,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穿着黑色棉袄,背着一个包袱,踽踽而行。他要把背上的棉衣送给远在河北大名上初中的弟弟。

这是解放前夕,年,莘县小城只有小学,接受初中教育或者更高层次的教育要选择离家比较近的河北大名。当时,农家孩子是没有自行车的,距家4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用脚去丈量。深一脚浅一脚的积雪中,需走整整一天。

这个风雪中的身影就是我的父亲,本应第二天傍晚就返回家中。不见归来,全家人提心吊胆,母亲更是多次到村口张望。唯恐积雪封井,父亲一不小心坠落井底。

20世纪七十年代,六七岁的我,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家中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再也不需要与母亲步行去走亲戚了。去邻村看望姑妈,母亲胳膊上挎着篮子,篮子里是蒸好的包子和白馒头,在那个吃窝窝头地瓜干的年代,馒头和包子是我们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美食,也是走亲戚时携带的优质礼物。母亲一手提篮,一手拉着我,穿行在乡间小路,两边是高高的玉米,风过处,玉米叶沙沙作响,偶有玉米叶子划过手臂,擦过面庞。

我家是我们村第一个买自行车的,我坐在父亲自行车的横梁上到县城,父亲会买一个“肉和”给我,或者一双凉鞋。坐在自行车横梁上的我,吃着人间美味,哦,至今依然觉得,那时的“肉和”就是人间绝味,脚丫晃呀晃,风拂过面庞,还有枣花儿香。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终于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可是新款的自行车呢,前面没有横梁,上车下车都特别的方便。读书,再不像父辈那样行路艰辛。我的小学是在家门口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村村都有自己的小学。我骑着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去附近村的初中上学,此时,一条不算宽阔的公路连接着两个村庄,这是一条从鲁西北通往河北的主路,再不是坑坑洼洼,再不怕雨后泥泞。每天我就骑爱车5公里,“驰骋”在通往学校的公路上,路旁的树木飞快地往身后游走,几分得意,几分骄傲,毕竟,还有很多同龄孩子,需步行上学呢。

这辆自行车,陪着我从村庄来到县城,陪着我完成了三年的师范教育。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施行了分田到户政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家家户户可以每天吃到白面馒头,家家户户可以拥有不止一辆自行车。从偏远乡镇到城市读书的同学可以坐公共汽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那时已经可以坐着公交车去市里,去省城,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逐渐远离贫穷,再也不用像父辈们那样步行40公里的路程去求学了。

年,我终于成为县城一所学校的老师,结婚后,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摩托车,周末,我们会带着爱子共乘这辆车回家探望老人,孩子童稚的声音,老人慈爱的面容,汇聚成一幅幅画面悬挂脑海。

随后,时代的脚步飞速前行。在我们聊城市,建起宽阔气派的火车站,人们坐着火车,躺在卧铺上就可以奔赴四面八方,去探亲,去访友。高速公路穿过小城,人们开着私家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不管城市乡村,家家拥有自己的小轿车。全家人一路欢声笑语,北上草原乘骏马驰骋,南下古城赏江南风情,东行观海日出夕照,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村村连公路,家家有通途。

我们所在的小城正筹建高铁站,这个偏僻的小城好像一下子成了全国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坐高铁,去市内仅需5分钟,去省城济南,仅仅半个小时,进京的路也缩短了行程,“早吃山东小吃,午临阳澄湖尝鲜大闸蟹”。

距离已经不是距离!

孩子们的求学路更加广阔,美国纽约、澳大利亚悉尼,坐在飞机上赏云海变幻,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世人皆可上青天。还可以驾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实现了中国“嫦娥飞天”的千年飞天梦想。‘

我们一直走在希望的路上。

(图片源自网络)

赵妹芳,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高级语文教师,喜欢用笔书写心情。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1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