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魏国失去霸主之位的马陵之战,蕴含种种谜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86.html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代继桂陵之战后的又一次重要战役。如果说桂陵之战是魏国走向衰微的起始,那么马陵之战就让魏国彻底跌落霸主之位了。

桂陵之战,是魏军围攻邯郸之时,齐军趁虚而入、攻打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迫使魏军攻破邯郸后仓皇撤军,在桂陵被齐军成功伏击。这一战例,后来被列入了三十六计——即著名的“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

马陵之战同样也是一场经典战例。

此战中,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以“减灶计”迷惑了魏军主将庞涓,诱使复仇心切的庞涓不顾一切地跟踪追击,并在马陵落入了齐军圈套。据说,当庞涓率魏军精锐追击到马陵时,已经是黄昏。突然,庞涓发现道路旁边的大树上隐约留有字迹,便命人打起火把查看,却发现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也就在这时,齐军万弩齐发,魏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庞涓自知兵败,毅然拔剑自刎,不甘心地留下了一句话:“遂成竖子之名!”

随后,齐军立刻发起了总攻,尽破魏军,还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子申!

通过桂陵、马陵两次战役,齐国军师孙膑不但报了当年被庞涓迫害之仇,还从此名扬天下,世人都开始学习他的兵法。

马陵之战,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魏文侯就开始称霸东周的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霸主之位。这之后,历史逐步过渡到秦国逞强的时代。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政治格局上,马陵之战都在战国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一般人很少知道,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却给后人留下了种种谜团,至今仍令人争论不休。

首先,《史记》记载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相距十三年,可《竹书纪年》却记载两次战役相距十年,究竟哪份史料的记载更加可信?其次,虽然都知道此战因发生在马陵而出名,但马陵究竟是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却长期存在争议。最后,由于不同史料的记载存在差异,马陵之战究竟为何而起,这也成了后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魏世家”中都记载,因为魏国伐赵,赵人告急于齐,齐将田忌率兵救赵,从而引发了马陵之战。也就是说,自桂陵之战后,魏、赵关系再次恶化而爆发了战争,而齐国也再次坐收渔翁之利,借此机会在马陵大败魏国军队。

然而,《战国策·齐策》中却记载了完全不同的故事。在“南梁之难”一篇中,提到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今河南汝州西南),韩国五战五败,被迫向齐国求救,由此引发了马陵之战。这一记载得到了《竹书纪年》的佐证——在马陵之战同一年,“穰疵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即南梁)、赫(指霍阳山,在南梁之南),郑师败。”穰疵是魏军主将,而“郑”孔夜就是指的韩国主将孔夜。因为韩国此时已吞并了郑国,并把国都迁到了新郑,所以《竹书纪年》往往称“韩”为“郑”。

两份史料相互印证,也说明马陵之战更可能是因为魏国伐韩而引起。后世学者多认为,太史公将马陵之战起因归于魏国伐赵,是将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混为一谈了。

然而,无缘无故,魏惠王为何突然攻打韩国?

令人吃惊的是,居然是商鞅促成了此事。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使得秦国实力大大增强。然而,由于魏文侯时期的积累,魏国依然十分强大,号称地方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强魏在侧,秦孝公为此每天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下令国中所有城池时刻做好战备,以防止魏国进攻。为削弱魏国,商鞅便出使劝魏惠王北联燕国、西结秦国,以此来威吓韩、赵,并以楚、齐为敌。为诱惑魏惠王,商鞅还竭力怂恿魏惠王先行会盟诸侯公开称王,并“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在秦国大力怂恿下,魏惠王果然举行了逢泽(今河南开封东北)之会。但除秦国外,参加会盟的都是宋、邹、鲁、卫这样的小国,韩、赵、燕、齐、楚等大国都未参会。(《战国策·齐策五》)因为威慑韩、赵的战略目的未达成,逢泽之盟后魏惠王才派穰疵率军攻打韩国,这才导致了马陵之战的发生!

由此看来,马陵之战之所以爆发,是魏惠王因急于称王而中了商鞅之计!

如此复杂的背景,让后人对马陵之战前后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相比较马陵之战因何而起,马陵位于何地的谜团争议更大。

传统上,马陵地望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范县说(与濮县说、莘县说、鄄城说为同一说法)指马陵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的莘县;其二,是元城说,即马陵位于今河北省大名东南。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新史料出现,又引出了一种新的说法,即郯城说,认为马陵是今山东郯城东的马陵山一带。

对于这三种说法,众多学者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彼此争论不休。但其中对这三地距离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能够被多数人所接受。

马陵之战发生前,魏国军队曾经过宋国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在此处,宋人徐子劝领军的魏国太子,不要去追击齐军,以免得不偿失。太子被说动想退军,却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不得已继续进军。外黄距离大名马陵约为公里,路程中还需跨越黄河;距离莘县马陵约为公里;距离郯城马陵约公里。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国军队在孙膑减灶计诱惑下,追击了三天后到达马陵。显然,按照古时军队的行军速度,大名马陵与郯城马陵魏国大军都难以三天抵达。就此而言,山东莘县的马陵才是最可能的真实战场。(《马陵之战遗址探秘》韩志平)

不过,进入新世纪后,学者高友谦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魏、齐马陵之战前数年,魏、韩也曾在马陵大战一场,结果韩国战败。(《今本竹书纪年》)魏、韩之战的马陵,位于今河南长葛东北的马陵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得知齐军进犯魏国,庞涓急忙从韩国退军,率军前往拦截,却不想“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如果庞涓始终是在追击齐军,而马陵不论是在河北大名还是山东莘县,那么齐军都应该是向北或向东撤退,怎么可能向西进军?因此如果齐军一直西进,那么极为可能就是在河南长葛东北的马陵岗设伏!况且,孙膑实施“减灶计”,如果是退兵往齐国国内走,士兵逃亡的可能性小;反倒是往人生地不熟的战场进军,士兵因为怕死而逃亡的可能性更大。长葛到民权,相距约公里,精锐骑兵或车兵三天内赶到也不是不可能。(《马陵之战史料新识》高友谦)

就当时情势而言,也许长葛马陵的说法更加可信。

相比较于以上两个谜团,魏、齐马陵之战发生在哪一年的争议反而更加少了。

《竹书纪年》原本就是魏国史书,而《史记》有关先秦史的部分错谬处太多,所以现代学者普遍更加相信前者的记载。

首先,《史记》记载马陵之战发生在齐宣王执政第二年,就是一典型错谬。对于田齐世系,太史公在齐太公与齐桓公之间漏记了一位废公剡(yǎn),导致以后田齐君王的继位被普遍提前了。齐废公执政九年时,齐桓公田午杀死了国君及其儿子喜,成功篡位。而这位齐桓公,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齐威王父亲。此外,齐桓公执政共计十八年,而不是《史记》所记的六年。由此推算,齐威王是从公元前年执政,直到公元前年才去世。所以,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都发生于齐威王执政期间。

其次,《竹书纪年》记载,马陵之战发生于魏惠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年,比《史记》所记要早了两年。以此而言,诱发了马陵之战的逢泽会盟,同样也要提前两年。《竹书纪年》的记载,最大问题不在于记载本身的可信度,而在于原本佚失,导致今人所能看到的两个版本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有关《竹书纪年》记载的年份,往往还需鉴别其真伪。但在记载魏、齐马陵之战时,古本与今本《竹书纪年》都是在同一年,恰好印证了其可信度。因此,今人大多相信魏、齐马陵之战应该发生于公元前年。

至此,就可大致还原出马陵之战的整个过程:

公元前~公元前年,秦商鞅怂恿魏惠王称王,魏惠王为此举办逢泽了会盟;没想到,魏惠王称王的企图,却遭到了山东大国的集体抵制。为了立威,魏惠王选择对其中最弱的韩国进行打压,双方因此爆发五次战役,魏军最终在马陵(今河南长葛东北的马陵岗)大败韩军。紧急事态下,韩人立刻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出田忌、田婴、田盼、孙膑等人率兵出征,并在马陵(今山东莘县或今河南长葛东北)成功伏击了庞涓,还俘虏了魏国太子!

魏国因此元气大伤,秦国趁机与赵、齐共同攻打魏国,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河西防线,迫使魏惠王迁都到大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6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