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她好像又一个张海迪来了中国青

主播君的话

童年时艰难自学、求职时备受歧视以及即使身处逆境仍愿意奉献社会、温暖他人……如果将聂淑杰与张海迪的人生做比较,并不难发现这些相似之处。聂淑杰几乎可以看成又一个“张海迪”。

左图:张海迪青年时期照片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有裁剪

右图:聂淑杰照片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当听到聂淑杰的故事时,

马上会让人联想起张海迪,

一个影响几代人的青年榜样。

年张海迪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

年,残疾青年张海迪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励志文章。这一年聂淑杰在山东淄博周村出生,这里距张海迪生活过的聊城莘县仅约公里。

相似悲苦的求学之路

尽管出生相距28年,但张海迪与聂淑杰的童年似乎很相似。

儿童时期的玲玲(张海迪小名),

想不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当代保尔”,

她只知道脊髓血管瘤疼得要命。

而聂淑杰也在1岁时

被确诊患有“腰椎管及胸腔肿瘤”,

一种难治的罕见疾病。

治病期间,不仅聂淑杰家里花光了全部积蓄,而且她在手术中因损伤了腰部神经,造成下肢高位瘫痪。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胸腔肿瘤离心脏近,没法切除。医生断言,她的生命大概只有5年。

玲玲的脊椎动过四次大手术,直接后果就是,第二胸椎以下失去直觉,脊椎严重弯曲变形。从那以后,轮椅成为聂淑杰和玲玲的“亲密伙伴”。

小孩子的心里装不下成年人的烦恼。

对她们来说,

童年时最想做的就是和同龄人一样:

走进学校,上学读书。

由于不能入校,学拼音、学汉字、读书、看报这些同龄人都可以在老师辅导下完成的功课,她们都得靠自己完成。

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张海迪事迹,此为报纸版面截图

在《生命的支柱》里,

著名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

形容张海迪说,

“(她)三分之二的躯体病残了,

没进过一天学校,

却学习了丰富的知识。”

一个人学习是艰难的。聂淑杰弟弟上学后,回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助她学习功课,做练习。学校印发了练习题、试卷,弟弟也会多要一份带回家。

张海迪自学知识图片来源:央视频《巾帼英雄》节目

就算成年后,张海迪在学习英语时,也曾付出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一个简单的“study”她一连写了几百遍,才能默写正确。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如此,她也未没放弃,还翻译出了十三万字的小说《海边诊所》。

相似艰辛的求职之路

与学习相比,成年后步入社会的谋生之路则更具考验。

独立面对生活,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行动不便带来的困扰。

聂淑杰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答辩环节图片来源:淄博新阳光残疾人互助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8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