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文史资料莘县地名连载53

弇山弇山是个地名,但今日的莘县地图上却找不到。翻开莘县旧志:“弇山”二字屡屡入目,“弇山泉”“弇山庙”均有专条记述,咏弇山诗多达十余首。“莘县八景”虽时有变化,而“弇山藏秀”却稳居首位。何以如此?内中有个缘故。

据莘县旧志记载,北魏孝昌二年(年),马桥镇之西临河处忽然平地涌出一泉,泉口约丈余,黝黑的泉水夹带着碎石喷涌而出,水头高出地面数尺,周围农田霎时被淹。县令闻报前来察看,大惊失色,急召民工填土。无奈水势汹涌,平地一片汪洋,人员无法靠近,只能望泉兴叹。如此流了几天,出水量渐渐变小,水也变得清澈平缓。人们用泉水浇地洗衣,多余之水便导入马颊河,从此相安无事。

泉由害变利,人们喜不自胜。是泉总要有个名称,知县便召集一班文人商议。大家认为,此泉口虽不大,出水量却不小,下面必有阔大的容水之处。器皿腹大口小者谓之“弇”,此泉应名“弇泉”。又有人提出,既然泉水中有碎石涌出,下面必定有暗藏之山。于是,最终定名为“弇山泉”。不久,人们在泉眼东北约30米处建起了一座弇山庙,庙中所塑神像被称为“弇山爷”。天旱时县官常

率众来此祈雨,据说颇灵验。宋徽宗崇宁二年(年),大名府将弇山神灵之事上报朝廷,朝廷颁赐弇山爷以“显仁王”爵号。从此,弇山庙香火更加旺盛。元代曾建庙并立碑,明清两代也曾多次重修庙宇。莘县旧志中载有多篇《弇山祈雨神应记》,对此事言之凿凿。清康熙五十年(年),县令刘萧前往祈雨时,泉中依然有水,泉边有石,且泉水清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弇山庙被拆除。至于泉水何时干涸,旧志无记载,但估计距今不超过年。(注:文字、年代、名称、数据均为年12月编印的原载内容未作改动)

来源:《莘县地名》

编辑:徐盟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