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成风传承不穷

“姑娘未出嫁,新媳刚进村,小孩才出世,皆为梅花人。”在河南省安阳司马村,梅花拳已有年历史。   

司马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城南三公里处,全村人,耕地面积约亩。公元年,梅花拳由清丰雷家传入该村,从第十一代始,传承至今到二十代,已有年历史,多年来,村里90%的人口多为梅花拳入门弟子,男女老少谈论起梅花拳无不一套接着一套,从历史根源到文化理念,从名人故事到传奇经典,可谓滔滔不绝。说起功夫,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器械、或拳脚,举手投足间都能玩上个三招五式,其热爱或普及梅花拳的程度从四句言语中可窥一斑,“姑娘未出嫁,新媳刚进村,小孩才出世,皆为梅花人”。

走进司马村,随便问起一村人梅花拳,便能立马熟识起来,甚至热情洋溢地邀请你到村中的梅花拳会馆去观看。

三间挑梁砖瓦房,一个院落,便成了村里梅花拳日常习练交流场地。会馆有赖于村中的入门弟子集资1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0多平方米。建成后,村民每天早上自觉到拳堂去踢踢腿、亮亮架,舒舒服服出身汗,练上一两个小时。夜晚习惯成自然,到拳堂去打打沙袋、走走桩,刀枪剑戟一片忙,屋里院里人满满,日复一日不间断,一派浩然正能量。

到了农闲时节,不断有外村外县甚至外市外省的人慕名而来。十六传承人张改军说:“我们坚持只要来学梅花拳的人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管吃管住,不过条件有限,住的是大通铺,吃的是大锅饭。”不收费用学拳,但也要讲规矩,据村里的老拳师讲,入门习练梅花拳都要遵守不许欺大压小,不许依财仗势等十二“不许”的门规。“学拳先做人,传承拳术更重内涵文化。我们村梅花拳这套规矩是从明代传下来的。”前后六年,参加练习者累计八万余人次,引来三省数县的人们观摩,交流切磋,期间被内黄县武术协会授予中华传统武术梅花拳训练基地,颁发匾牌一块。

梅花拳在司马村扎根以来年,历经社会动荡,时代变迁。解放前,社会不稳,土匪橫行,明抢暗夺军阀纷争,处在这样个乱世之秋,司马村仗着梅花拳的威风,男女老少人人能武的名声,使得举村上下从无遭受过匪患之灾,得之于安享太平。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司马的青年一代武功高强者纷纷从军报国、杀敌立功,为中华民族之解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涌现出了十多名高级军政干部,二十多名烈士为国捐躯,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经过一代又一代弟子的勤奋努力,换来了司马村梅花拳的兴旺与发展。上世纪20年代,司马村四大拳师,刘存温、刘存瑞、张运忠、张振岭,相继在开封、南京、济南的全国武术精英擂台赛上,勇夺大奖“金樽”“银樽”等奖牌十余枚。上世纪80年代,刘富林、刘长安、刘新宾、张成方分别在山东莘县、河南辉县、河南濮阳等地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展技亮艺夺得甲等奖。-年,司马组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梅花拳在山东梁山举办的演武大会,共获得金牌6枚。

年,在诸多梅花拳同仁的共同倡议下,司马组织成立了梅花拳协会,挑选出有能力有威望的优秀人才为协会领导,从而使训练纳入正规,管理步入科学,并根据每个人的基本功和年龄段,指定出训练计划。少年组首练八式拳,青年组练习架子、“四路半”,中年组练习兵器单双练,老年组则是养生加保健,按此计划训练,效果显著,呈现出的是少年活泼好动,青年朝气更盛,中年刚劲勇猛,老年返老还童。所以村民说:“习练梅花拳带给人的是精神快乐,朝气蓬勃,长此以往,既强身又健体,是一项极好的全民健身运动。”

司马村在习武形成风气之后,又组织了高跷队,把梅花拳武功招式融入传统高跷之中,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青春,走板上桌改传统的古板单调,而显现了惊险与新颖,且扮演者均是武功扎实的青年小伙,所有动作,更为观众喜闻乐见,一时间司马的武术高跷,名声大噪。特邀去过郑州、洛阳、杭州西湖、长沙、武汉等地演出,均受到临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和赞扬。每年的元宵节,内黄县各地的民间艺术团体均会聚集到县城,进行演出庆贺,而司马的武术高跷也是逢年必到,成了内黄县城每年必不可少的艺术大餐,受到了县局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褒奖,无数观众的赞扬和好评。

年冬,司马村邀请周边的清丰县、范县、南乐、河北魏县等地的同门相聚一起在司马免费吃住起火训练,历时50天,此举得到各地人们的一致好评,并倡议如此集中训练,要形成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以使梅花拳重新开花结果,发展壮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故人,如今的司马村一群青少年正在学习中成长,在练功中成才,梅花拳精神带来的正气村风、和谐文明,必将在司马村梅花拳发展史上写下新的一页。正如下面一首诗所言:

司马村里梅花拳,历史一百六十年。

男女老少皆习武,习惯训练成自然。

江山辈有名人出,舍己为国志当先。

展望未来求发展,无限光明在眼前。(李金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0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