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聊城市农科院获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同建通讯员李欣

近日,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发文表彰年度聊城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项目和个人,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种质技术创新中心、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推广服务项目、林国晨同志分别被评为年度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优秀项目和优秀个人。

食用菌种质技术创新中心是聊城市农科院立足本地食药用菌产业实际,为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组建的专业化科研团队。团队自成立以来,在全市食药用菌主产区建设8处示范基地,涵盖草菇、平菇、灵芝、鸡腿菇等当地主栽菇类;结对帮扶10余家食药用菌经营主体,协助解决生产及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利用线下线上多种渠道解决农户遇到的生产问题,累计深入一线服务余次,线上解答问题上千条;累计培训食药用菌从业人员余人次;对接度假区于集镇、东阿县姜楼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科技力量。

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推广服务项目针对聊城市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和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以多种形式开展设施蔬菜减肥减药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及服务。在4个县区累计推广面积21.5万亩,辐射面积30万亩;探索“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公司+农户”技术推广模式,受益群众6万余户;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服务余次,现场培训蔬菜从业人员0余人;举办各类设施蔬菜“双减”培训班10余次,培训蔬菜从业人员0余人次。

林国晨同志现任聊城市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原蔬菜工程中心负责人、蔬菜团队学科带头人,依托聊城市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设施蔬菜减肥减药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项目和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聊城综合试验站建设,带领蔬菜团队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年以来,在全市多县区建设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设施蔬菜低温弱光条件下的蔬菜抗逆生产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土壤消毒技术等,推广并辐射面积10万余亩;深入各县市区蔬菜主产地开展科技服务余次,有效解决了20余个乡镇瓜类、茄果类、绿叶菜类等10余种蔬菜的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难题;每年夏季主汛期和冬季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前后,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并开展实地指导服务,避免和挽回菜农经济损失1.5亿元以上。

近年来,聊城市农科院深入贯彻落实孙爱军书记关于“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农业需求开展科技服务,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力量下沉,整合优势资源,牵头成立聊城市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聊城市果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聊城市蔬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业互助协作平台,实现联盟成员资源共享,开展产研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成立冠县分院、莘县分院和开发区分院,依托分院,实施8项乡村振兴科技基金项目,选派7名科技人员挂职科技副镇长,零距离服务当地农业产业。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整合40余处小散乱基地,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4处。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先后举办聊城市现代农业、巾帼脱贫致富带头人、村村都有好青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科大讲堂等系列培训班,共培训余人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每年开展农科服务直通车、“农科走基层”、“一对一”科技服务活动余次。年,面对几十年一遇的严重秋汛,第一时间派出玉米、小麦等学科专家11名,与全市秋汛抢收减损指导组奔赴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针对涝灾导致小麦晚播实际,制作发放《聊城市冬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宣传挂图10万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年,聊城市农科院将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拉长科研支撑链条,推进中试生产试验和成果转化,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支撑产业主体闯市场”,把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送到群众手中,推动农业科技下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谱写齐鲁样板聊城篇章贡献更多农科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7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